第(2/3)页 这说明他也可以假借死物降临,而这种方式,像极了辽东时,真武大帝降临,借尸还魂的场景。 以上种种,很难让人不产生联想。 当然,张之维并不是说疑似张三丰的无名老道和真武大帝,就是偷袭王也的神秘人,只能说这两者在手段上,有共通之处。 而那个偷袭王也的神秘人,大众对他的普遍猜测是三十六贼里,领悟大罗洞观的谷畸亭。 也就是说,这可能是大罗洞观的能力。 虽然大罗洞观还未现世,但张之维知道,所谓的八奇技,并非是那八人创造的,它们早就存在,只是再次被领悟到了而已。 也就是说,真武大帝、疑似张三丰的无名老道,极有可能是一个身怀大罗洞观的强者…… 对于大罗洞观的能力,张之维只知道是一种观法,一种能看清世间全貌的极致观外物的观法。 这在洞观二字上能体现,但大罗这两个字,却是有些玄乎。 大罗二字,在道教是一个绕不开的词。 就连刚才武当门长悟道的时候,都朗声大笑道:“妙妙妙中妙,玄玄玄更玄。动言俱演道,语默尽神仙。在掌如珠异,当空似月圆。他时功满后,直入大罗天!” 作为一个正经道士,张之维自然知道这番话的出处,它出自吕岩写的《五言》。 说起吕岩,很多人不认识,但说起他的另一个名字,那就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。 吕洞宾,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,号纯阳,自称回道人,是道家北五祖之一,所以又叫吕祖。 吕祖和武当也颇有渊源,他和武当一脉的老祖宗,睡仙陈抟是同一时期的人,也是道侣,这个“侣”不指夫妻,而是志同道合的意思。 两人曾在华山结庐隐居,共参大道,后来分别,吕洞宾还曾写了一首叫《赠陈抟》的诗流传下来,可见两人情谊。 像那紫阳真人张伯端的师父刘海蟾,便是陈抟和吕洞宾共同的徒弟。 甚至是张三丰,也得过吕祖恩惠,武当山上,就有一柄吕祖留下的镇山桃木剑,已经悬挂六百年了。 这是武当的底蕴之一,其地位与龙虎山祖天师留下的三五雌雄斩邪剑相当,可见吕祖与武当的渊源。 而吕祖诗里的“他时功满后,直入大罗天”这句话,可见在吕祖看来,大罗天是修行的终点。 在道家的说法,一共有三十六重天,其中的前三重,便是大罗天。 这里是三清所待之地,李白的诗里写的“天上白玉京,十二楼五城,仙人抚我顶,结发受长生”中的白玉京,便是在大罗天。 所以,“大罗洞观”最直接的意思,便是站在三十三重天之上,细致入微的洞察一切。 而这,符合张之维对观法的看法。 在修道过程中,很多寻常人难以理解的东西,张之维都是意识拔高,跳出外景限制,俯瞰全局,从而有所悟。 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便是这个道理。 只不过,他跳出去后,所站的地方不是大罗天,而是内景。 至于大罗天是不是内景,他不清楚。 甚至无法判断,这个大罗到底只是一个夸张的形容,还是指一个地方? 因为这两者都说得通。 古籍中经常出现的大罗神仙中这个词,这里的大罗,便是一个强大的形容词。 而如果大罗就是字面意思,指一个地方,或许就可以解释那些超凡入圣的存在去哪里了。 但这些都只是猜测,现在可以确定的是,如果大罗是道教修行的终点,大道殊途同归,那这也应该是佛教修行的终点。 而佛教圣人中的集大成者,是佛陀释迦牟尼…… 想到这,张之维瞥了一眼武当门长,刚才他悟道时的姿势——狮子卧,便是佛陀在婆娑双树下入灭的姿势。 简而言之,佛陀就是这个姿势坐化的。 佛陀的修行终点是死?这不应该,佛陀是圣人,不应该就这么死,毕竟阮丰这种小卡拉米,都能靠圣人盗活着,没理由圣人不行。 也就是说,佛陀可以活,但为何却要……入灭? 这次,张之维不说死,说入灭,因为,虽然佛陀是坐化了,连身体都被烧了,但在佛教看来,佛陀没死,佛教有法身,色身,化身的说法。 法身又叫自性身,是生命真正的本源,本自具足,无始无终,不生不灭,不来不去,恒常清净。 唐三藏所创的法相宗,追求的便是法身,所以他们叫法相宗,但同时,他们也把这称之为阿赖耶识,所以,他们又叫唯识宗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