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六八章-《开局向朱元璋直播朱棣会造反》
第(2/3)页
经历和照磨同属于“首领官”的行列。
这些首领官,在某些时刻,有着幕僚的特制。得到主官肯定的“首领官”总会在本来的职权范围上,又增加了很多东西。
行政权力不断扩大,重要性不断凸显。有“一署之喉襟”之称呼。
这种幕僚,是中央选派,具备着直接向中央负责的意义。他们和主官的关系就很微妙。他们是朱元璋派下去牵制主官的,又得分担主官的工作。
结果就出现了主官视幕官为仆隶,夺印自配;首领官“与本官相抗”,互不信任,权利此消彼长的情况。】
老朱皱眉:“这就是咱的目的!若是上下沆瀣一气,地方百姓怎么办?唯独这样,百姓才可从他们的上下其手中,喘上一口气。咱不循旧制,在地方上创办三司,目的也是这般。他们舒服了,咱岂能舒服?百姓岂能舒服?"
【明代中后期,有点类似咱们消费主义抬头,社会风气有点趋于捧高踩低。
照磨等首领官由于品级低、任职人员的出身低(非进
士),总是受人歧视,而新的“幕宾”即主官私人聘请的辅佐人员,不吃公家饭的人大肆走上了历史舞台。
"成一时风气"。那些主官觉得,我自己养的人,帮助更大。
阳明公还评价过,认为“凡荐贤于朝,与自己用人又自不同。自己用人,权度在我,故虽小人而有才者亦可以器使。"
这种现象的泛滥,使得后来衙门里的首领官被大量裁撤——照磨亦是其中的被淘汰者,不过侥幸还有不少保留。】
虽然同样都是出于冗官冗员的目的裁撤。但被光幕这么一说明,连朱元璋,都觉得难受了。朱棣说: "这应当就是那‘绍兴师爷’吧!"
老朱大怒:“好啊,都是那些江南读书人!真是个祸害啊!这些祸害,便随着他们的散布,出现在了大明的每个角落,蚕食咱大明的大好河山,吞噬咱大明百姓的血肉啊!"
在场江南读书人:
江南读书人很想说,不要地图炮啊。不要说得这么恐怖。您这么一说,岂非不杀不足以平民愤?
老朱又重重喝到:"杨士奇!"杨士奇一激灵。
老朱: "你既想出了南北榜,怎么就没想出遏制绍兴师爷的办法呢?"
其实并没有听过南北榜的杨士奇:"?"
【怎么说呢,站在现代的官职架构回望古代。真的!很怪啊!
审计就该单独审计,监察就该和纪委r监察委那样专门负责反腐倡廉、党风政风处理。案件处理啥的,那是法律系统去处理。这种都该独立于民生的职能,也都该拥有差不多地位的重要机构,却出身低微、品阶不高。
当然,大明还有都察院系统,御史们,是,他们也有监察技能,他们确实也都和普通官员一样,进士出身,可以正常升迁不会被歧视。
但是——哪怕是对接地方的十三道监察御史,他们也只是充当着类似中央巡视组(实际上还接近于一个移动的中级法院)的工作。
而每省配备的“按察使”、 “布政使”、 “都指挥使”,是按照刑狱、钱粮、军事,这种划分。没有跟着层层架构同样平级的监察系统。
落到更下面的,监察的重任就被“卑官”照磨们承担了。
啊,小小的身躯,大大的责任。】
【监察就该是监察,它不该和任何行政工作重叠。
假如它属于行政机关下辖,会使得它在履行工作时缺乏有效性、权威性。明朝的照磨,设的很寂寞。】
才夸过那些照磨们尽了人臣本分的文官们:....怎么多干活反而还是错的呢?
话到这里,光幕突然又动了,闪出了一张官制图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