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0章 回京,钦审-《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常风又指了指其余几人:“他们呢?都是藏于北藏驿的刺客?”

    尤敬武点头:“正是。”

    常风转头吩咐钱宁:“放出话去。就说有数路来历不明的刺客在北藏驿刺杀梁伯宏。被我神勇无敌的锦衣卫左佥事兼北镇抚使尤敬武就地正法。”

    常风这么做,是为了麻痹谢迁。让谢迁以为他没有拿住他指使歹人刺杀罪官、包庇贪官的人证活口。

    为了达到保密的目的。今日连正阳门卫戍的团营士兵,都换成了张永张公公的亲信。

    常风又道:“把一干人犯塞进马车,咱们进京!”

    众人回到了京城。常风没有急着提审毒黄雀、王奕两路刺客。而是进了宫,面见正德帝复命。

    乾清宫大殿内。

    常风禀奏:“皇上,罪官梁伯宏已被押送进京。臣恭请钦审。”

    正德帝道:“哦?押回来了?刘瑾,摆驾锦衣卫。”

    常风惊讶:“您要到锦衣卫钦审梁伯宏?锦衣卫血腥气重,恐会冲撞了万金之躯。”

    正德帝笑道:“姨父怎么忘了。朕亦是锦衣卫中人啊锦堂老人!”

    “朕正要见识下锦衣卫的大记性恢复术呢!”

    十五岁的少年天子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无限的好奇心。

    他早就听说锦衣卫大记性恢复术不是人揍的。他早就想亲眼看看,大记性恢复术到底有多么不似人道。

    在起驾之前,正德帝专门换上了一身飞鱼服。既然要玩cosplay,一身专业服装自然要备妥。

    半个时辰后,锦衣卫北镇抚司问案房。

    正德帝像一个走进了玩具铺子的孩童般,打量着墙上挂着的每一种刑具,仔细询问常风的用途。

    常风每一次回答,都会引来正德帝的惊呼:“啊?这么不是人啊!”

    常风尴尬的陪笑:“文官们总说锦衣卫是个充满血腥气的屠宰场。臣是最大号的屠夫.其实有几分道理。”

    正德帝指了指其中一柄样式古怪的刀:“这柄刀呢?”

    常风语塞:“这个.皇上还是别问了吧?子曰非礼勿听。这件刑具的用途,臣实在没脸说。”

    正德帝笑道:“朕都忘了,朕的常屠夫也是读圣贤书出身,有举人功名。怪不得满嘴子曰诗云。你就跟朕说说吧。朕从未见过如此奇怪的刀。这刀恐怕捅人都捅不死。”

    常风附到正德帝耳边:“此物是用来”

    常风以为正德帝得知了这刀子的用途会吓一大跳。

    万万没想到,正德帝竟一拍手:“噫!好!今日就将这歹毒的酷刑用在梁伯宏身上。”

    常风问:“皇上,臣这就去押梁伯宏?”

    正德帝道:“快押来,朕都快等不及了。”

    不多时,梁伯宏被押入了问案房。这厮的腹泻还没止住,屁股上焦黄一片。

    梁伯宏见面前站着一个十几岁的少年,身着飞鱼服。常风、刘瑾在他身边垂手而立,毕恭毕敬。

    他立马反应过来:这是当今天子!我三年前放外任时,他还只是十二岁的小太子.

    常风一声暴喝:“大胆罪员,见到皇上还不行礼?”

    梁伯宏跪倒叩首:“罪臣梁伯宏,叩见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!”

    正德帝根本没搭理他,而是转头对常风说:“常卿,你不是说锦衣卫问案一律先上刑后问话嘛?快上刑啊,朕等不及大开眼界了。那病怪刀,你赶紧让下面的人用啊!”

    常风哭笑不得:“皇上,那怪刀若用了,梁伯宏会流血不止,失血过多晕厥。案子就没法审了啊。”

    正德帝点点头:“啊,原来如此。那就最后再用。”

    常风命令行刑百户:“先给罪员钉脚板,撒粗盐。”

    大记性恢复术还是老一套。虽老套却好用。

    刚上了三样刑,梁伯宏便扛不住了:“皇上,您要问罪臣什么事,罪臣一定照实回答。”

    正德帝道:“朕听说,你将两淮盐引的七成,私下分给了六十多名高官?”

    梁伯宏答:“回皇上,是。”

    正德帝大怒:“两淮盐运使乃是朝廷要职。朕把如此要职授予你,你竟拿来牟利?说,你一任三年赚了多少银子?”

    “俗话说三年清知府,十万雪花银。你这个两淮盐司可比知府油水大多了。应该捞了大几十万两银子吧?”

    (注“三年清知府,十万雪花银”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宋朝,并在明朝的话本中多有出现。“清”并非“清朝”之“清”,而为“清廉”之“清”。2018年老书中我写了这句话,好家伙,几百评论说我把清朝的话写进了明朝,是硬伤。故注明。)

    梁伯宏气息微弱的说:“回皇上。臣一任三年,只拿了不该拿的银子五千两而已。”

    “两淮盐运使的确有不少机会捞银子。可那些银子,根本轮不到盐司自己手里。全被京中高官、地方封疆瓜分了。”

    “罪臣这个盐司官,说白了就是狗咬尿泡空欢喜。”

    常风插话:“梁伯宏,别在皇上面前装可怜。我晓得你的心思。把两淮盐务的银子分给高官、封疆。等三年任满后,他们会保你高升!”

    “你是在拿朝廷的银子,送自己的人情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