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友情这个东西,是没有价格的,不能待价而沽!人和人之间的友情,建里起来就很不容易,常常要靠缘分,怎么能说没就没呢?我对待友情的态度,就是一个词“真诚”,我不会轻易负朋友,我从不把友情当破纸,说撕就撕。如果在真诚面前还要负我的人,那就本来连朋友也不是,更谈不上是“密友”。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,北京市集邮协会在会长杜庆云的领导下,非常朝气蓬勃,一片欣欣向荣。我们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从成立起,就被接纳为北京市集邮协会的团体会员,一直很受照顾和重视。我后面也会专门写到杜庆云老会长。 我很快被选为北京市集邮协会理事、常务理事、学术委员;聘为北京市集邮协会集邮宣传方面的顾问。 我当时才30出头,毛头小伙子一个,集邮经历不到20年(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,其中至少有10年不算)。受到这样的重视,让我诚惶诚恐,受宠若惊,只有在业余时间为北京的集邮宣传事业拼命做贡献。 我现在回想起来,当一个人突然被别人重视,是会迸发出惊人的力量的。 那时,每次到北京市集邮协会,刘生平都会先陪我聊天,然后陪着我四处拜访,看望老会长杜庆云,看望秘书长李保联,看望副秘书长张林侠,看望《北京集邮》总编王路。然后,刘生平会在杜庆云会长的嘱咐下,到食堂置办一桌喷香的饭菜,有时竟然专门招待我一个人,大家作陪。现在想想,我都心惊肉跳,难以相信,梦幻一般!人家这样对待我,我能不能拼命予以回报吗? 所以,我对北京市集邮协会交给我的集邮宣传任务,从来是保质保量,按时完成的。 当时,杜庆云会长讲的一句话,我至今记忆犹新,他说:“小顾他们这些记者也很不容易,都是利用业余时间给我们集邮活动写稿子,还要组织新闻出版界的集邮活动,要尽量支持他们,帮助他们。”杜会长的这份理解,也许就是我们在工作之余,参加集邮宣传活动的动力。 人和人之间的“理解”,说起来好像很容易,其实非常难,要用“心”和“真诚”换取! 好像在1986年左右,在北京市的一个集邮研讨会上,我也参加了会议,在会上《北京集邮》酝酿改刊名,最后确定为《集邮博览》,第一任总编是王路。《集邮博览》改刊后,成为面向全国的集邮刊物,一度发行量大增,成为仅次于《集邮》的全国第二大邮刊。 我忘记了是哪一年,刘生平当上了《集邮博览》总编。印像中,刘生平当总编后,曾请我到《集邮博览》编辑部参加了一个办刊研讨会,会上我发了言,但我当时说了些什么,都忘记了。 之后,我和刘生平在各种集邮活动中,总是能碰面,见面就坐在一起聊,总有说不完的话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