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74 意外发现-《寻宝从英伦开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一种是直接流传到今天的一种做法,那就是就是把酒洒在地上;另一种主要是尽可能的挥发酒的香气。《礼记.郊特牲》记载:“至敬不飨味,而贵气臭(嗅)也。

    唐代经学家孔颖达为《尚书.君陈》作疏也说:“芬芳馨气,动于神明。”鬯酒的配料是郁金香草和黑黍。

    在进行裸礼的时候,会在爵的底部加小火慢烤,被火烤后,郁金香的酒味四散,正好给神闻一闻。这种闻的行为,叫作“歆”。

    爵里的酒,也会用于“灌地”礼一倒在铺在地上的茅草束上,这就是《礼记.郊特牲》里说的“周人尚臭(嗅),灌用鬯臭(嗅),郁合鬯,臭(嗅)阴达于渊泉”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,香气往上飘为“歆”,酒味往下倒为“裸”,一个祭祀,    等于天上地下的神或祖先都享受到了这份祭品,    而作为礼器的三足爵就是做这个的。

    至于真正用来喝酒的爵则是一种瓒形爵。根据郑玄注《周礼.典瑞》称:“于圭头为器,    可以挹鬯裸祭之,谓瓒。”

    在《考工记.玉人》里,郑玄又补充说:“瓒如盘,其柄用圭。”就是说,瓒的形状,前面像个圆形的盘子,后面有个手握的柄,一般是圭形,按今天说法可能像一个大号的汤勺。

    这两个东西看上去完全不一样,至于为什么被认为是同一个名字是因为在1976年宝鸡云塘出土的伯公父瓒。

    伯公父瓒的前面,是个敛口鼓腹的容器,容器下有外撇的圈足,后面有圭形的手柄,柄上铭文写道:“伯公父作金爵,用献用酌,用享用孝。”

    也就是说这个东西上边刻了一个铭文,自己把自己叫做爵,而这种东西的造型显然要比那些三足爵更有利于喝酒。

    只不过因为三足的爵传世品实在是太多的缘故,所以最终成为了爵的代表同时作为理器的一面逐渐被人忘记,而它是饮酒器的说法却在被沿用了下来。

    “至于这个爵很可能是属于某位诸侯的,至少从上边的花纹你样式上来看,只有诸侯一级才能拥有这些东西。”梁恩最后总结到。

    “至于这个东西的来历很有可能是博物馆,因为我在上边找到了一种给文物标号的油漆,而从油漆上来看这个东西很有可能至少在50年前就在博物馆里了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